禪修區

生活禪

毗盧七支坐法的要點

前面這些都要先做到,準備好了之後才開始打坐參禪,這個時候就要做到身體的要點、內心的要點。首先身體的關鍵要點就是眾所周知的毗盧七支坐法。這就是一般大家所了解的:

兩隻腳要做金剛跏趺坐

雙手要結禪定印,放在肚臍以下,四個手指頭要併攏;手肘要稍微寬鬆,因為背脊要直,所以手肘放寬鬆,稍為離開身體一點點的距離;肩膀要稍微放鬆,肩膀稍微放鬆坐正,背脊才會直,肩膀也要放鬆,背脊要稍微向後挺一點點;

下巴要稍微向下勾,喉結往下面壓一點點;

背要鬆直,脊椎骨、背脊要挺直;

眼睛一般來講看著鼻尖的方向,鼻尖前方四個手指頭的距離,眼睛往那個方向看過去;

嘴唇放輕鬆,舌頭要抵住上顎。

金剛跏趺坐的部份如果有點困難的話,並不一定要這個樣子坐。身體的要點最主要是用來幫助內心的安住,所以假設金剛跏趺坐做不到,可是又要一直堅持的話,心反而不能夠安住,那就沒有用處了,所以用半跏趺坐也可以;或者只要身體放輕鬆,對自己內心安住有幫助的話身體能放輕鬆的姿勢就可以了。

其次,眼睛睜開看鼻尖外四指的方向;也有些人是把眼睛閉起來。現在主要是要對內心的安止有幫助,如果對安止有幫助,那眼睛閉起來也是可以的。但是通常在修安止的這個段落,眼睛應該是微睜看著鼻尖前方四指的方向比較好。

在身體的關鍵要點部份也談了很多,但是我們歸納起來只有三個字:「舒適」、「輕」和「放鬆」。舒適就是坐起來很舒服,很舒適;其次要覺得身體很輕鬆,覺得很輕,不要覺得很重。所以,舒適、輕和放鬆,這樣的話可以掌握一切要點。

總之,身體金剛跏趺坐能作到也好,無法作到也好,身體的背脊一定要直,要坐端正,這個重點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如果很直的話,身體裡面的脈就會很直;如果身體裡面的脈很直的話,氣的來往就會很通暢,如果能夠通暢,內心就容易安定;內心如果能安定的話,就很容易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這樣對修行幫助會很大。

最為主要的是我們內心有很多的雜念妄想,內心的雜念妄想會產生,一定要靠氣。心就好像是人,氣就好像是馬。內心會產生妄想雜念,一定要靠氣,靠這個氣的出出入入,妄念就會產生,所以心要依靠在氣上面。氣來來往往,在什麼地方跑來跑去呢?當然是在脈裡面。那脈在哪裡呢?脈當然就在身體裡面。假設身體非常端正、非常直的話,這個脈就非常端正且直;脈端正且直的話,氣就會順暢無阻,這樣對內心的專一安住就非常有幫助,就不容易產生妄念紛飛。所以這個時候就漸漸能夠得到內心的自由自主;同時在禪修上會遇到的毛病要排除掉也就很容易了。

脈就好像是馬路,氣就好像是馬或者是車子,人或內心就好像是乘坐的這個人,假設這個脈很直的話,就好像這條馬路沒有彎彎曲曲,因此在上面行走的車子或是馬,直直走就好了,不必彎來彎去,因此在上面坐著的這個人,坐起來就非常舒服,而且很容易到達目的地。因為路很直,所以坐起來很舒服,很容易到達目的地。

佛陀住世的時代有很多外道的神仙在森林中閉關禪修。森林裡面有一隻猴子進進出出,還有獨覺成就者在作禪修。獨覺成就者禪修的時候端身正坐著,身體非常直,就像毗盧七支坐法一樣。這猴子每天看,之後牠也學會了便模仿。有一天外道神仙禪修的時候,看到這隻猴子模仿獨覺羅漢、獨覺成就者打坐的姿勢。外道神仙各種禪定的坐姿都不一樣,一看,這猴子坐姿怎麼這個樣子?也學這隻猴子的坐法,之後內心的證悟就很快的漸漸產生,所以得到了解脫,有這麼一個事蹟。這個就是身體的關鍵要點對禪修有很大幫助的例證。

所以身體的關鍵要點跟禪修的效果好不好關係非常密切。有句話說:「身體結緣起,內心生證悟。」內心要產生證悟,它的緣起在什麼地方呢?有一個好的緣起非常重要,這就要靠身體結下一個好的緣起。透過身體所呈現的這個好的緣起,會直接影響到內心能產生證悟,所以稱為「身體結緣起,內心生證悟。」這是透過身體能產生一個好緣起的方式,幫助我們內心產生證悟。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東倒西歪,躺著啦!睡著啦!或是在打瞌睡,在那個時候內心能不能很清晰、很清明呢?大概不會。通常不是胡思亂想,就是在昏沉黑暗之中,應該內心沒辦法很清明。禪修的時候雖然強調內心,但身體的關鍵要點一定會影響到內心,所以身體的關鍵要點是很重要的。

 

毗盧七支坐法與氣的關係

毗盧七支坐法在必要性和幫助、功效方面有很多。譬如說兩隻腳要做金剛跏趺坐,就會發揮很大的效果。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脈,脈裡面也都有氣,身體裡面的氣譬如說五種根本氣,五種分支的氣,還有地、水、火、風四大種的氣,毗盧七支坐法、金剛跏趺坐對這些氣的均衡都有很大的影響。假設身體的氣不均衡的話,身體會產生疾病,內心會產生貪、瞋、癡……等等的妄念。譬如說四大種的氣不均衡的話,身體很容易生病,這個叫做「四大不調」。有時候身體的某一些氣不均衡的時候,很容易使人發脾氣。譬如最近脾氣不好,那麼身體的氣一定有一些毛病。或者說受身體的氣影響的關係,使我們的貪念心變得很嚴重,或是內心的愚癡心變得很嚴重,這些都是身體裡面的氣不均衡而產生的弊端、弊病。如果能夠透過毗盧七支坐法,讓身體四大種的氣能夠均衡,身體就很容易健康。透過毗盧七支坐法讓五種根本氣都能均衡,這個時候就不容易產生妄念。因此身體、氣還有脈如果能夠好好地協調,就能發揮好的功效,在打坐參禪方面就會減少妄念,滅掉煩惱,在內心寧靜上幫助會很大。

現在瑜伽非常流行,最有名的瑜伽是傳自印度。教導瑜伽者這樣說:「毗盧七支坐法就是最好的瑜伽。」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把瑜伽學好,把毗盧七支坐法作好,就已經做到很好的瑜伽了。這是調身體的部份,所以毗盧七支坐法很重要。

  (1)金剛跏趺坐使下行氣入中脈消除嫉妒

兩隻腳作金剛跏趺坐的話,我們身體裡面有一種根本氣叫做下行氣,這下行氣會進入中脈裡面,這個時候煩惱裡面的嫉妒心就能排除掉,嫉妒心和它所產生的這類型的胡思亂想也會排除掉,在這方面會有很好的效果。

現在的人有時候嫉妒心很強烈,此時趕快作毗盧七支坐法,還有金剛跏趺坐,嫉妒心就能慢慢排除掉。哈哈….開玩笑!不過做做看,應該會有幫助的。

(2)結禪定印使水大種的氣入中脈消除瞋恨

其次兩隻手結禪定印放在肚臍以下,這個動作能做得好的話,會影響水大種的氣進入中脈裡面,這時候能夠止息掉瞋恨心,瞋恨心會產生很多妄想,屬於瞋恨類型的妄想分別也都能夠排除掉。

其次結禪定印,兩隻手結禪定印的時候男女不一樣。女生左手要放在上面;男生右手放在上面。

(3)背直肩鬆使地大種氣入中脈消除愚癡

其次背脊要直,就像箭一樣,弓箭的箭。其次肩膀要寬鬆,好像老鷹的翅膀、老鷹的肩膀一樣。這個功效能發揮引導地大種的氣進入中脈,使內心的愚癡排除掉,讓愚癡的妄念不會產生。

(4)下巴下勾使火大種氣入中脈消除貪戀

其次下巴向下勾,往下勾一點點,這樣可以引導火大種的氣進入中脈,使貪戀之心的妄念去除掉。

(5)眼視鼻尖、舌抵上顎使風大種氣入中脈消除傲慢

其次眼睛看著鼻尖的方向,舌頭抵住上顎,能發揮的功效是引導風大種的氣進入中脈裡面,這樣能夠排除掉傲慢心和傲慢心所產生的妄想分別,這類型的妄念不會產生。

透過毗盧七支坐法讓氣的出入流動能夠得到一個調整,透過整個身體的關鍵要點能達到一個調氣的效果,透過調氣的效果之後就會影響內心,使內心能夠好好地安住。內心能夠好好地安住的話,妄念就不容易產生。內心追逐五妙欲,就很容易產生很多的妄想分別,如果能將內心安住就不容易產生,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身體的要點去調整自己的氣,使氣都能夠達到均衡。如果身體四大種的氣都很均衡的話,就容易得到長壽,不易生病,覺得身體輕盈,不會沉重,內心容易得到安樂,身體健康會比較好。

有些人壽命較短促,注意看他的呼吸都很短促且急促,那就表示他身體的氣不均衡,為什麼不均衡呢?因為身體的脈彎曲不通暢,那四大種的氣就不會均衡,因此導致身體四大不調。這四大不調的話,身體容易產生疾病,壽命會短,如果氣的出入不順暢,身體會覺得很沈重,脾氣很急躁,因此不容易入眠,入眠了也睡不安穩,所以導致容易憤怒、發脾氣,貪戀心炙勝,愚癡心非常強烈,內心擾亂不安,很不快樂,造成很多種情況。

如果能把身體的要點好好的作一個調整,就容易讓身體的大種氣達到均衡。能夠調整身體的要點,就容易調整脈;脈如果調整好的話,脈彎彎曲曲、脈阻塞、氣錯亂等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了。因此脈直、身體端正的話,體內的氣自然通暢來往,氣不通、遇到阻礙、氣彎彎曲曲,或是氣錯亂,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當這些問題排除掉之後,脈直氣很流暢的話,心識就很清明,神識即清明,這是毗盧七支坐法所發揮的效果。透過身體的要點來調整脈,自然能調整到氣的要點,即達到氣的均衡。如果氣已經達到均衡的話,自然就會影響到內心,因此毗盧七支坐法可以得到很大的效果。透過身體的要點對禪修就能發揮很大的幫助。


禪修時內心的要點

內心的要點,平常要重視的是少欲知足,特別是不要去造作、調整,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不要去追逐未來,也不要去回憶過去,就在現在的心識上輕鬆地放著,不要去做任何的改變,包括了這三個要件。

(一)  不回憶過去

我們內心散亂的時候因為有許多的妄念,但是仔細想想,分析一下,這些妄念是怎麼來的呢?首先就是回憶很多的過去,以前做了這件事情,做了那件事情,回想了很多。因為回想許多事情而使妄念產生了很多。要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已經結束了,已經沒有了,所以已經結束的事不必再回憶它,將回憶全部都放下,不要回憶過去。

過去我們所作的一些好的事情也好,壞的事情也好,或者過去可能受到很多的辛苦、困頓、勞累,或是飛黃騰達,都已經結束了。這些如果我們再去回憶、回想,這樣做是空洞而沒有意義的,內心會變得散亂,妄念增生,沒有任何的幫助。以前的事情已經過去,已經結束,因此想一想,過去的事情已經結束,把這個當做原因之後,就不要再去回想以前,一切都放下,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過去的這些妄念就不會再產生了。

過去就像做了一個美好的夢,當睡醒過來,在夢境裡面的這些、美好事物等都會留下來嗎?並沒有嘛!《入菩薩行論》裡面有談到:「過去的事情都只會成為回憶的對境。」回憶就是沒有留下什麼,就好像夢境裡面的事物,當醒過來的時候,一個都不會存在的,都沒有了,過去的事情也就是這樣。如此想一想,把過去的妄念去除掉。

(二)  不追逐未來

其次是不追逐未來。當然未來有很多的事情要完成,所以要好好地做一個計劃。不過,現在正在禪修的時候,應當把對於未來的規劃這些想法都暫時放掉。因為在禪修的時候去規劃未來,這些想法對禪修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使得妄念紛飛。在禪修時想:「未來我在這一輩子裏要怎樣過生活?將來我要怎樣地工作?我如何管理我的財富?」或者時間比較靠近的話,「等一下我要去做什麼事情?明天我要去哪裡吃飯?明天我要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話?」這些都是未來的事。如果未來的事情想太多,關於未來的妄念就會很多,這樣就不能做禪修。正在做禪修的時候,應當是想現在要怎樣做禪修,未來的事情那是未來,所以在我做禪修的時候不必去想未來的情況。

有些人晚上輾轉難眠,不容易入睡,這種情形就是因為在睡覺之前沒有把內心放輕鬆,一直在想著明天我要做什麼事情?未來我要做什麼事情?這個計劃、那個計劃……,所以妄念很多。一個妄念出現了,後面又一個妄念跟著來,一個妄念、一個妄念不斷地追、追、追,然後天就亮了。所以要去追逐未來是非常的困難,追不到,馬上天就亮了。

《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講了一個事蹟,談到不追逐未來,追逐未來就像月稱的父親一樣。有一個人得到一大布袋的青稞,他就把這一大布袋的青稞綁在屋頂上,在屋頂綁一條繩子,然後把這個麻布袋吊起來,吊在天花板上。以前的房子不是像現在一樣,那時候房子的屋頂都有很多的老鼠。他把這一大布袋的青稞掛在天花板上之後他就準備睡覺。睡的時候他就在想:「唉呀!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大麻布袋的青稞,明天我就想辦法把這青稞賣了。賣了之後我就得到一筆錢,這筆錢我應該用來做個小本生意。做小生意之後應該會賺一些錢,這些錢我再拿來做生意,慢慢地應該會賺大錢。賺了大錢之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娶一個太太。娶了太太之後應該會生一個小孩子,生了小孩之後應該給他取一個名字。小孩子不能沒有名字,一定要有個名字,那應該給他取什麼名字呢?」就在他這麼胡思亂想的時候,月亮剛好出來了,從房子的窗戶看過去,剛好看到月亮出來了。「喔!這個小孩剛好給他取名字叫月稱。」想著、想著,他就睡不著了,因為想了很多。想著、想著的時候,屋頂上繩子垂掛著的布袋,老鼠就跑上去了,把這條繩子咬斷,所以布袋就掉下來。他想到以後我的小孩就叫做月稱的時候,剛好麻布袋掉下來,砸在他的頭上,就把他打死了。

所以不要追逐未來,追逐未來就像月稱的父親一樣。當然未來的事情很重要,也要做計劃,但是不必計劃得太多。因為計劃多的時候,事情往往都不是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的,所以計劃想得很多,往往都是無法實現,只會讓自己睡不著、妄念紛飛、胡思亂想,造成自己精神疲倦、很勞累、很辛苦。其實想了這麼多,計劃也不是按照這些去做,因此也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不要去追逐未來,追逐未來的話,就像月稱的父親一樣。

(三)  現在的心識自然地放輕鬆

不要回想過去,也不要去追逐未來,就只有現在。那麼現在這個心識要怎麼做呢?要讓現在這個心識完全放輕鬆。讓現在這個心識完全放輕鬆要靠什麼方法呢?就是靠這個心識也不回憶過去,也不追逐未來,自然地放輕鬆。有些人禪修的時候非常在意,堅持要好好地做一個禪修,所以在禪修的時候會牽腸掛肚,我這個禪修作得好不好?如何才能將禪修作得好一點?禪修要作得好的話,我的坐姿要怎樣做調整?想很多。如果這樣的話,內心無法放輕鬆,無法好好地作禪修。所以過去的事情不要去回憶,未來的事情也不必去規劃,現在的心識要完全自然地放輕鬆,不要作任何的調整、改變或擔心。

就像我們現在談到的,禪修的時候牽腸掛肚,想著要怎麼樣禪修比較好?做了很多的準備。有句俗話說:「就像鴿子準備牠的巢,天亮了還沒睡覺呢!」鴿子叼了很多的草進來,把草這邊放一點、那邊放一點,想要好好地做一個巢,弄來弄去,想要好好地睡覺,巢還沒弄好,天已經亮了!不用睡了!

現在要禪修的時候,禪修的時間本來就很少了,譬如只有半個小時,在這半個小時裡面,心裡想我要怎麼樣準備,我的禪修才可以做得好?這個要準備,那個要準備,身體要怎麼調整?想了很多,還沒作禪修,這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所以禪修的時候把內心完全放輕鬆,不必去做太多的改造,完全放輕鬆地去禪修就可以了,不必做那麼多,想那麼多。

這個是內心前行的部份。內心的前行要作的就是過去的事情不必去回憶,未來的事情不必去計劃,現在的心識完全地放輕鬆。把現在的心識完全放輕鬆的情況下進入禪修,進入禪修的時候就是止觀。在還沒有進入禪修之前,身體的關鍵要點做好,內心的關鍵要點做好,這些都做好之後,過去的事情不回憶,未來的事情不計劃,當下的心識完全放輕鬆,就在這完全放輕鬆的狀態下,進入安止跟勝觀正式的做禪修。

總之,身體的要點;毗盧七支坐法還有靜慮五法都要盡力做到,不過最主要是應當掌握住三個重點,就是要舒適、要輕、要放鬆。不管是身體也好,內心也好,掌握住這些關鍵就可以了。在身體方面不要忙忙碌碌,一切世俗的事情都要暫時擱下;內心方面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念全部把它丟掉,不要去作思惟;就口、嘴巴而言不要講話,應當閉嘴、禁語,不要說話。總而言之,身、口、心三門遠離外在的散亂、外在的吵雜,之後自然地安放,輕鬆地安住,不必作任


九節佛風

如果早上起來做禪修,先做這個九節佛風是比較好的。九節佛風吐出濁氣,就是右邊的鼻孔先呼氣吸氣三次,左邊的鼻孔呼吸來回三次,兩邊的鼻孔一起呼出吸入三次氣,所以一共呼氣九遍,呼出九次的濁氣,這樣的方式。但是在禪修上不是一定要修九節佛風,這不一定的。

先把右手舉起來,大姆指要壓住第四個手指指根的地方,之後結拳頭,這個拳頭叫做金剛拳。為什麼要壓住第四個手指頭呢?因為第四個手指無名指那個地方的脈稱為煩惱脈,是壓住煩惱的意思。所以,那我們是不是把這個手指頭砍掉就好了呢?那就把煩惱砍斷了!(哈哈哈!)當然不是!

不過修九節佛風對禪修上的幫助會發生什麼影響呢?不一定!但是身體上能夠稍微健康一點點,這個是真的有幫助。印度瑜伽的重點主要都放在氣的調整上。

把手抬起來,壓住右鼻孔,這樣子用左鼻孔呼氣吸氣,要來回三次。呼的時候身體氣、脈裡面的毛病、缺點、雜質的部份混在氣之中排出身體之外,體內變得非常乾淨。吸氣的時候要思惟四大種的精華與諸佛菩薩的加持化成五色祥光的樣子吸進來,充滿我們的身體,得到了大種的精華,得到了加持,這樣子思惟、觀想,作呼氣、吸氣。要吸呼三回合。身體要直、端正。之後一模一樣地用右鼻孔呼氣吸氣三次。然後兩個鼻孔同時呼氣吸氣,又三次。兩隻手要放在腰間,腹股溝這個地方。九節佛風就是這樣子做的。

如果平常大家做的時候能夠做自他等交換的禪修,那幫助的效果會更大。就是氣呼出去的時候是白色的樣子,形相是白色,本質是自己的善根與安樂,混在白色的氣之中呼出去,之後變成廣大無邊,散布到一切的眾生,一切的眾生都得到我的善根與安樂,因此沒有了痛苦。這樣地觀想,之後呼氣。吸氣的時候要思惟氣是黑色的,一切眾生的罪業跟痛苦的果報全部化成黑色,隨著氣吸進來,之後消散於無形。這樣子修是自他等交換的方式。經常這樣地修的話,首先這個是菩提心的禪修,第二種是用這種禪修可以廣大地積資淨障,那效果就會非常大。這個稱為苦樂給取,把我的快樂給他,取得他的痛苦,苦樂給取的方式。

我以前看過一個傳記、事蹟的介紹。有一位師父他頭痛,之後看了很多的醫生,怎麼看頭痛都治不好,後來就修了苦樂給取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善根、快樂混在氣之中,形相白色,布施給一切眾生;眾生的痛苦、罪業是黑色的吸進來,之後融入他病痛的那個部位,再消散於無形之中。這樣再三觀修之後,這個病慢慢的就好了。這是真實的例子,所以這個禪修自他交換的方法效果是非常大的。


何謂安止

安止的部份就是安跟止這兩個字,首先要了解安是安靜的意思,止是停止。安靜的意思是指內心的煩惱、妄念……等等全部都要安靜下來;止是指停止,內心要完全安放在善的所緣對境上面,停止在上面,所以把它稱為安止。

安止的部份就是透過以下將要講授的這些方式,使自己的內心妄念粗糙的部份能夠逐漸安靜下來,讓自己的內心在無妄念下好好地安住,這種方法就稱為安止。

安止的方法

一、  有相安止

安止的禪修方式有兩種:有相的安止跟無相的安止。有相安止是指內心緣取一個有形相的對象,想辦法把心安住在上面。有相安止裡面又有兩種:就是緣取不清淨的所緣以及緣取清淨的所緣,緣取這兩種來做觀修。不淨所緣裡面又分成細分的所緣和粗分的所緣兩種所緣對境。

(一)  緣取不清淨的所緣

1、  粗分的所緣

觀修的時候,緣想次第就粗分所緣而言,觀想外在粗分的物體,譬如房子、柱子,或者是外在的山河大地……等等,這些都是粗分的物體。現在緣取這些粗分的物體之後,專一安住在上面而不散亂地來做禪修,所以是屬於粗分所緣的修持方式。粗分所緣譬如房子,房子裡面的柱子、牆壁,任何一個粗分的物體,讓心朝向它,之後把心放在上面,維持自己的內心不散開,不離開這裡,這樣子來禪修,以這個方式來安住自己的內心。或者是外在的物體,譬如樹木、湖泊,或者是高山,美麗、漂亮的對境,讓心朝向它,之後將心放在上面,心不散亂、不離開,以這個方法來安住自己的內心,這種方法是緣取粗分所緣的住心方法。

2、  細分的所緣

        (1)  木片

細分所緣,緣取細分所緣一般用木片還有小石頭。木片用五個手指的長度,放在前面,眼睛看著,心朝向於它,之後內心安住在此,不離開地來做禪修,這是細分所緣。

        (2)  黑色小石頭

    或者是小石頭,將準備好的黑色小石頭,放在桌子上,眼睛看著,心也是朝向於它,然後將心安放在上面不要離開,不散亂,專一安住的來禪修。這是安心的方法,這兩種方式屬於細分所緣。

但是細分所緣為什麼談到小木片呢?原因是有時候內心感覺很勞累,因此內心覺得很沉重,無法放鬆,提不起精神,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緣取這五個手指寬的木片。因為木片是屬於輕的物質,所以緣取這個木片,希望讓自己的內心神識清明,不會往下沈,能夠把心氣提上來,讓內心感覺身體是輕盈的,在這方面會有幫助,緣取木片就是這個用意。

為什麼緣取石頭呢?這是因為有時候內心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念頭非常多,降伏不下來,在這個時候眼睛看著石頭來做觀修。首先石頭本身是屬於堅固的,堅硬的給人一種紮實穩固,所以利用這個緣取把內心抓住;穩固住,不使念頭任意,跑來跑去、天馬行空。石頭放在那裡不會移動,因為石頭很堅固、堅硬的關係,在念頭上比較不會亂跑,有這樣的一個方法。

其次為什麼選擇黑色呢?因為就顏色而言,重量是不一樣的。仔細看一下,注意分析白色跟黑色,它們的重量不一樣。在顏色裡面,黑色是比較沉重的,所以選擇黑色能夠讓自己的心能夠穩定下來,不會覺得很鬆散,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像瀑布一樣的心能穩定住,讓它能堅固,不起妄念,所以我們用黑色的石頭,有這樣好的幫助。

這是緣取木片、緣取石頭的兩種所緣。

        (3)  美麗的花朵

緣取自己喜歡的美麗花朵,把美麗的花朵放在前面,用一樣的方式,眼睛看著花朵,心朝向於它,將心安住在上面,之後心不離開,要有這三個段落。這樣心就能專一地安住在花朵上面好好來作禪修。這是細分所緣的安住法。

        (4)  美麗的圖畫

用美麗的圖畫,將心專注在上面。

        (5)  字母、佛的名號或禪定名稱等文字

有時候運用文字,譬如用字母或是佛的名號,或是禪定的名稱,寫成文字,放在前面,然後將心專一地安住在上面作禪修,這樣也可以。

這都是所緣取的對境。我們要選擇悅意、可愛、美好的對境來作

觀修。                                                                                         

這些都是一樣的,前面的道理,假設內心不能穩定,內心是飛揚的,妄念紛飛的,這個時候要選擇較為沉重的東西,例如黑色的石頭,不容易移動的,不會改變的,然後心緣取這個對境來作禪修,那就有很好的緣起了。

假設內心是沉重的、黑暗的、不明亮的,那麼我們就要選擇一個輕飄飄的東西,譬如花朵,要選擇很明亮的顏色,比較輕的物質,之後心緣取它來作禪修,這樣來作觀想,會有一個好的緣起。

        (6)  明燈、油燈

另一個方法是緣取明燈、油燈來修安止,這種觀修的方式也有。首先我們要點一盞油燈,眼睛專注在油燈的尖端,一心看著,要專注不散亂地來修安止,這種方式也可以。

      

        (7)  水中燈的影像

在湖邊、河邊、水邊點一盞油燈,讓燈的影像在湖面上呈現倒影,然後專一安住在湖面上油燈的倒影來作禪修,這個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修安止的方法。只要讓心能夠安住,用任何方式都可以。不過要達到安止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所選取的事物應當要能讓自己可以放輕鬆,又可以使自己專注的將心安住在上面,專一不離開地來作禪修。所以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前面所談到的物體都只是舉例而已,除此之外,其他的物體都是可以的。重點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其他所緣的依靠之處也都是可以運用的。

        (9)  琴音、水聲等

另外有一種方式就是水的聲音,或者是琴的聲音,以這個方式來安住內心也是可以的。譬如說流水的聲音,專注去聽這個聲音,心朝向於它,之後安放在這個聲音上面,不離開它,這樣心也能夠逐漸的安靜下來。

或者是聽這個鋼琴的聲音,柔和音樂的聲音,耳朵專注,心也是朝向於它,安住在上面,不散亂到其他的地方,這樣心也可以逐漸安靜下來,達到安止的目的。

總而言之,這個時候不能夠有執著的想法,就是選擇木片、石頭、花朵,任何的對象,心只要安住在上面,不做任何的思惟。不能說這個是木片,是石頭,是花朵,是水聲,是好聽的鋼琴聲音,不能做這些思惟。因為心只有安住在上面,朝向於所緣的對境,之後要達到讓心能夠寧靜安止,不要再做任何的思惟,這才是正確的方式,這是使內心能夠安靜的方法。

        (10)  數息法

觀修呼吸來數息,這種方式也可以。就數息而言,心要緣取鼻尖,氣息出入的地方,要將思惟放在數目字上面。數目字也許數七遍,也許數二十一遍,也許數一百零八遍,這個時候氣息出入要自然、放輕鬆,不要花任何的力氣。氣息的出入有入、住、出三個段落,就是這個氣吸進來然後停留一下下,之後又再呼出去,所以氣息有入、住、出三個段落。自然地呼吸,之後數一、二、三……七遍、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呼吸要很自然,放輕鬆,不要去控制,也不要花力氣。心緣取鼻間,思惟著計算數目字,之後自然放輕鬆,不要花任何的力氣,這樣反覆地來作禪修。這個也是很好的安住方式。

有些人脾氣不好,容易憤怒、發脾氣,那他禪修的方式、修安止的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數息,就是觀想氣息的出入來數這個數目字。脾氣急躁、容易發脾氣的人,這種方式對他幫助的效果最大。這是屬於瞋恨心的對治。

        (11)  不淨觀——貪戀的對治

還有以不淨觀來修安止,這種方式也有,就是白骨觀。觀想的時候將外在的對境觀想成是白色的骨頭,或者選擇自己貪戀的對境,把它觀想成不乾淨的、白色的骨頭,用這種方式來禪修也有,所以修安止的方式很多。這個白骨觀是專一緣想白色的骨頭,然後心放在上面,不散亂地來修安止,這是修白骨觀或者不淨觀的方式。

貪戀心的對治要修不淨觀。仔細分析,我們的貪戀心有二種類型:一種是緣取某一個生命狀態產生的貪戀心;一種是緣取外在的事物、物品產生的貪戀心。

首先第一種類型:假設是緣取某一個生命體,緣取它之後產生貪戀心的話,那這個對治法門不淨觀應當如何觀修呢?首先是緣取某一個個別的生命,個別的某一個生命、某一個對象。如果產生貪戀之心的話,首先要緣取這個貪戀的對境,心緣取這一個貪戀的對境,完全專注在他的額頭、眉心的位置,從額頭、眉心的位置裂開,出現一個小縫或一個小洞,經由這個小洞慢慢地流出膿、血,這個小洞旁邊的肉變成腐爛,逐漸由這裡往外面擴充,逐漸腐爛,肉腐爛,流膿、流血,逐漸擴大、擴大、一直擴大到全身的肉都化成膿、化成血,全部腐爛掉,最後只剩下骷髏頭、白骨,這樣地觀想。變成白骨之後,專一地安住在白骨上面,絲毫不動搖,這個是針對某一個對象修安止的方式。如果再詳細、廣大地禪修的話,由這個對象開始逐漸擴及其他的生命,之後擴及萬事萬物,四周的一切景物全部都變成膿、血,變成白骨、骷髏頭、不清淨的形象,這樣地觀修,之後心專一安住在這不清淨的形象上面來修安止。如果這樣觀修的話,貪戀之心馬上就會減弱下來。這是貪戀之心的對治方法──不淨觀的禪修方式。

  所以前面談到的禪修方式主要分成二種類型:首先是緣取某一個個體、某一個生命來修不淨觀;之後再把這個觀修擴大,遍及外在的器世界、內在所有的有情生命來修不淨觀,所以有兩個段落。大家觀修的時候首先緣取某一個生命,內心作意思惟某一個生命、某一個個體,之後修這個白骨觀,按照前面所講的觀修方式來作禪修。這個要觀修幾分鐘之後,才慢慢地擴大不淨觀的對象,到整個外在的器世界都是不清淨的,到處都是屍體,全部都是流膿、流血,有許多小蟲、蛆蟲,肉全都腐爛掉,最後只剩下白骨,專一安住在此作觀修,這是第二個段落。

這些都是屬於不清淨的所緣。不清淨的所緣就是普通世俗的事物,粗分跟細分,緣取這些所緣之後來修安止,這是不淨所緣修安止的方式。

(二)  緣取清淨的所緣

       1、  緣取佛像

清淨所緣主要是緣取佛像、佛陀的形象來修安止。

選擇諸佛菩薩的像,釋迦牟尼佛、大悲觀世音菩薩……等等。雕塑像也可以,圖畫也可以,照片也可以。放在自己的前面,眼睛看著,之後內心朝向於它,把心安住在上面,不散亂,不離開,不跑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專一地禪修。這個時候也不必做任何的觀想,僅僅只是把心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就可以了,這就是修安止的方式。

(1)  緣取佛像可以累積廣大的資糧

如果能夠這樣來禪修安止的話,它的功效可以達成內心的安住,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緣取佛陀的佛像,眼睛看著,內心完全放在上面,作意思惟佛像,這樣會累積非常廣大的福報。佛經裡面有談到:「某人勝解而作意,能仁安居彼前方。」如果有一個人內心對佛陀產生信心,作意思惟佛陀,那佛陀一定親自降臨到他的面前,賜予加持。所以將心安住在佛像上面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第一個能夠讓內心安住並能產生安止,在這方面很有幫助;第二個因為內心安止在佛像上面,所以佛陀降臨賜予加持,累積了廣大的福報,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禪修方式。

(2)  依佛像修安止的不同方式

緣取有形象的物體,有相安止的禪修方式中,我們前面談到一種方式,就是緣取佛像。一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觀想頭頂上有佛陀安住在上面,然後將心專注在上面,這樣來修安止,這樣也可以。

或是觀想自己的心間有本尊、上師,祂安住在自己的心間,之後心緣取這個對境,專一安住來禪修,這個也可以。

一般來講,如果沒有特別情況的話,就是緣取整個佛像,心要放在整個佛像上面來作禪修。或是眼睛看著佛像的心間,之後一心專注地在心間上,安住在這個位置來作禪修,這樣也可以。

產生昏沉或掉舉時,緣取佛像的位置可以做一點調整,將心安放在佛像的上端,這樣可以使心氣提升。在後面對治兩種禪修障礙的部份會再詳細做說明。

(3)  緣取佛像是愚癡的對治

愚癡的人要觀修佛像。我們煩惱最終的根本是無明,要斷除掉無明,煩惱才會斷掉。貪、瞋、癡三毒的煩惱之中,最根本的就是愚癡。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觀修佛像能夠讓佛陀的大悲、智慧、威力、加持進入我們的內心,對於消除我執、無明等煩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愚癡的對治方法。

2、  緣取慈心、悲心

(1)  緣取慈心、悲心的方法

A、    緣取慈心

    希望眾生獲得安樂的心稱為慈心。觀修慈心,首先緣取一切的眾生,包括我們的怨家、仇敵,所有的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得到快樂,我要幫助眾生獲得快樂,要安置他們到永久安樂的果位,如果他們都能得到快樂,那是多麼地好啊!生起這樣的心念,內心思惟,緣取慈心那一念,不動搖,不散亂到別的地方去,專一安住在上面,持續下去,這就稱為慈心安止。

B、     緣取悲心

希望眾生遠離痛苦的心稱為悲心。以悲心緣取一切眾生,生起希望他們都能遠離痛苦,我要幫助他們,讓他們沒有痛苦的念頭,然後馬上專一地安住,沒有其他的妄想、妄念,自然地放輕鬆,保持在這個狀態中,持續下去,這是修悲心安止。

(2)  慈心悲心的觀修是瞋恨的對治方法

    慈心是我要使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快樂的想法,悲心是我要使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的想法。以慈心、悲心的觀想來修安止,在實修上會產生非常廣大的功德利益。佛經上也有開示到,觀修慈心、悲心可以把多生多劫的罪障消除掉,也是瞋恨心的對治法門。

  所以這裡我們談到了針對貪戀、瞋恨、愚痴的對治法,就是緣取佛像來做觀修,緣取慈心、悲心來做觀修,緣取不清淨的景象來做觀修,這樣的作意思惟來修安止,這三種類型。一般來說,貪戀的對治是不淨觀,瞋恨的對治是慈心觀,愚癡的對治是緣起觀;而安止方面,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戀,慈心、悲心觀與數息觀,都可以對治瞋恨,佛像觀則可以對治愚癡。

3、  觀想本尊

也有這種情況,我們觀想本尊,緣取我們自己所觀想的本尊,內心專一安住在本尊上,內心不散亂到別的處所去,逐漸在內心裡面也能夠得到安止。

4、  唸誦佛陀的名號、咒語

或者是唸誦佛陀的名號、咒語,唸誦的時候一心專注在此,沒有散亂到別的地方去,接著內心慢慢的就能夠得到安止,這也是一種方法。


無相安止

前面談的都是有相安止的禪修方式,其次是無相安止的禪修方式。總之,前面有相安止所觀想的對境各種各類非常地多,目標都是要能達到內心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面,這個部份要先學習、先禪修,好好的學習做觀修,一直到成效非常好之後,接下來就要再進一步地學習無相安止。

無相安止,無所緣的對象、沒有緣取對象來進行禪修的方式,怎麼來進行呢?前面用數息的方式來進行也好,或者用木片、石頭、佛像來作觀修也好,總而言之,緣取這些對境之後,心逐漸地能夠安住,可以達到安止,而且內心也不再散亂,就這樣將內心安住於不散亂的上面,自然地放輕鬆來作禪修,這就變成沒有所緣對象的禪修。

不必依靠任何所緣的對象,讓自己的內心自然地放輕鬆。使內心自然放輕鬆的方式就是不做任何的調整、改變,也不做任何的追逐,也不做任何的排斥,只要內心自然放輕鬆,在這個狀況之下,內心自然就會安住,因此安止自然會得到。所以有這麼一個說法:「不干擾水則清澈,不干擾心則安住。」只要這個水放著,你不要一直去擾動它,水慢慢地就清澈了;假設不去干擾心的話,這個心自然就會安住了。干擾的意思是指心去緣取一個對境,或者是心去追逐五妙欲的對境,或者應當要斷除什麼?應當要學習什麼?這些妄念、胡思亂想都會干擾到心。這些都不做,只要讓內心自然放輕鬆。假設這些都不做,讓內心自然放輕鬆,心一定會自然安住在內心的實相上面,因此自然就會得到安止。

  無相安止的方式也是一樣。首先毗盧七支坐法要做好,做好之後,內心對過去的事情不必去回憶,對未來的事情也不必去規劃,對現在自己內心的生生滅滅都不用去追逐。內心要安住在一個不做任何改變、不造作的自然狀態上,對任何出現的妄念都不要去追逐它,三時(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念都不要去追逐,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下來安住,這樣來禪修,這個就是無相安止的方式。

  總之,不做任何調整改變來放輕鬆,這是最重要的重點。所以在自然放輕鬆的狀態中,妄念出現的時候不做任何的排斥、打擊,但也不是說不做任何的思惟,完全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思惟,這就太放鬆了,所以是鬆緊適中,中間的一個狀態。在一個自然安住的狀態之中,好好地繼續維持下去來修安止,是這樣的一種方式。


禪修的關鍵重點 - 鬆緊適中

禪修的時候要鬆緊適中,緊跟鬆這兩種方式要特別注意。就是當心放在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不能夠懶惰、不能夠散亂,要心力集中,要專心一點,注意力及心念要完全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這樣子的話心比較不會鬆馳,不會散亂。如果能心力集中,就比較能專注,讓心放在所緣對境上面,當心念集中專注之後,此心自然會比較亢奮,因此容易造成妄念紛飛。所以在妄念紛飛的時候,就馬上將心放輕鬆,這個妄念就能慢慢去除掉,要恰到好處。所以有時候緊,有時候鬆,要做到鬆緊適中。所以鬆緊適中就是禪修的關鍵重點,有這麼一個說法。

一、  有相安止時的鬆緊適中

鬆緊適中裡面,假設是有相的安止,緣取有形體物質的話,這個時候「緊」的意思是指心專一地安放在對境上面,不散亂到其他的地方,這稱為「緊」。但是這樣去禪修的時候,往往會導致妄念紛飛,所以要加上「鬆」。「鬆」的意思是指自然地放輕鬆。雖然專一安住在緣取的對境上,但是也要達到自自然然地放輕鬆。

二、  無相安止時的鬆緊適中

如果是無相的安止,不緣取有形體的物質,也是一樣要做到鬆緊適中。「緊」的意思就是專一地安住,「鬆」的意思則是不花力氣,自然地放輕鬆,所以鬆緊適中輪流,要達到鬆緊適中,這是一個關鍵。

三、  佛陀開示禪修的故事

鬆緊適中的問題在佛陀的時代也有。有人來請教禪修的方式,請問佛陀禪修的方式要怎樣來進行?佛陀答覆譬如彈琴的人,要配合彈琴的方式來解釋怎麼樣進行禪修?怎麼樣來禪修內心的本來面貌?譬如彈琴,如果這個琴弦繃得很緊的話,聲音很難聽,琴弦放鬆的話,根本就沒有聲音。什麼樣的方式彈琴的時候聲音比較好聽呢?琴弦需要調得剛好鬆緊適中,聲音才會非常好聽。因此佛陀就開示禪修的時候心要調到鬆緊適中,在鬆緊適中之下禪修的效果會很好,就會看到內心的本來面貌。所以配合彈琴來做比喻,要達到鬆緊適中,這就是一個關鍵。因此佛陀開示在修安止的這個段落一定要做到鬆緊適中。

好好地實修安住在等持的這些方式,靠著這些方式,逐漸地自己內心的妄念、煩惱會慢慢減少。一般來說,將我們內心的妄念、煩惱立刻消滅掉其實大概是不可能的。透過這些方法慢慢地學習,逐漸經過一段時間,日積月累。主要選擇適合自己內心的所緣對象,前面談到所緣對境很多,選擇自己的內心比較方便、比較適當的所緣對境,使心朝向於它,安住在上面,不離開它,這樣來禪修,逐漸地心會慢慢寧靜,會得到安止。


安止的障礙與對治的方法

一、   安止的障礙

在禪修安止的時候,自己內心緣取的所緣對境,嘗試把心放在上面,這樣來做禪修,逐漸地有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有時候內心無法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而不斷的起妄念,打妄想;有時候甚至陷入昏沉、黑暗之中,這些都是昏沉、掉舉的毛病,這些毛病會逐漸出現。

  平常當我們在做禪定、觀修的時候,會遇到的阻礙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內心不能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面,且妄念紛飛、胡思亂想,不斷的打妄想,這個要想辦法克服掉,因此要學習它的對治方式;一種雖然沒有胡思亂想,沒有妄念產生,可是內心陷入昏沉、黑暗,對境觀想得不明晰,有這個毛病,這是第二種,這個也要去克服。

二、   對治的方法

(一)  藉由呼吸的方法

1、  數息法

            (1)  用鼻子呼吸的數息法

如果內心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很多的時候,我們可以修一下它的對治法門——數息法。

  首先身體的要領;毗盧七支坐法要做好,接下來內心要完全放在氣息的出入、呼吸的出入,氣息完全自然放輕鬆,吸進來吐出去,這樣子內心要數一,然後吸進來吐出去數二,這樣子一心專注地放在氣息的出入,內心默數一、二、三……這樣子來數次數,這就是數息法的觀修方式。

  雖然一心專注在呼吸的氣息上,可是氣息一定要放輕鬆,不能因為我專注在呼吸上面,我要讓這個呼吸延長,變成很慢,讓吸跟吐都變得很長,不可以,不要去控制自己的呼吸,控制呼吸變成快啊!慢啊!這些都不可以。讓呼吸按照自然的方式呼出去,自然的方式吸進來,又呼出去,又吸進來,完全都要維持自然,不做任何的控制。這個時候內心不必緣想任何其他的對境,因為心就只有緣取呼吸,心專注安放在呼吸上面,也不要去控制呼吸,內心就去數次數,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很簡單地來做。數的次數可以數三次、五次、七次、九次、……十三次、……一百次,都可以,看自己的時間長短怎麼去配合,然後心放在呼吸上面數次數,這樣就可以,這是數息法。

            (2)  用嘴巴呼吸的數息法

  如果某一些人禪修的時候粗的妄念很多,在這種情況之下要修數息法的話,那馬上把所緣對境、觀修對境放在嘴巴上面,呼吸的氣息出入經由嘴巴,從嘴巴呼氣,從嘴巴吸氣,心完全放在嘴巴氣息的出入來數次數,這樣子做練習一段時間心馬上能夠沉靜下來,在去除粗糙的妄念方面,這個動做比較大,力量很強;但是假設粗糙的妄念慢慢止息掉了,剩下一般普通的妄念,在這種情況下觀修鼻子的氣息就可以了,以鼻子的氣息出入做數息,這樣就可以。這個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做不同觀修的方式。

        (3)  初學者幫助最大的是數息法

禪修的方法有許多種,不過在這麼多的方法內,緣取呼吸做為對境,心專一繫念在這個地方來數息,對初學者來說恐怕是幫助最大的。這數息法就是我們前面所談過的,氣有入、住、出三個階段,把心放在這上面來數息,這個方法對初學者應該幫助是最大的。

2、  閉中氣法

還有一種是持氣的方式,就是閉中氣,但是不能太過於用力,就是雖然氣有入、住、出,譬如說話也好,或者是呼吸,有入、住、出,但是把這個氣稍微保留一點點在體內,持住中氣,中間的氣,也就是說稍微閉氣一下,把意識放在這個地方,這時氣稍停留在體內一下,這樣來禪修,逐漸地也容易讓妄念減少,心也容易形成安止。

(二)  使觀想堅固的方法

在禪修的時候,逐漸地心能夠慢慢的寧靜下來之後,要讓自己的觀想能夠達到堅固還有許多方法。這些方法是為了要達到讓禪修堅固的目的用的許多緣想次第。觀想的次第、緣想的次第怎麼來進行呢?

1、  明點入空法

許多的方法之中,這裡有一個方法我們可以來做禪修的,就是平常禪修的時候,如果內心陷入沉悶、黑暗,就是出現昏沉跟黑暗的狀態,這時候觀想心間有個白色的四瓣蓮花,蓮花的正中間有一個白色的光點,小小的光點非常明亮地放光,之後吸氣,吐氣的時候,觀想這個明點向上面逐漸飛升,穿過頭頂,射入天空,之後跟天空、虛空完全混在一起,遍及虛空,廣大無邊,這樣地觀想。在這個時候還是要做好身體的要點,自己的神識要專注地觀想,接著心要維繫在這個白色的明點上,這白色的明點立即射入天空,跟天空混雜在一起,像天空一樣廣大。這樣來禪修的話,神識會變得特別地清明。

2、  黑點入地法

相反的,假設這個時候妄念紛飛。心完全抓不回來,完全不能安住,在這種情況下,一樣的方式,觀想心間有個四瓣蓮花,黑色,花瓣朝下,在正中間花蕊的位置也是一個明點,黑色,心朝向這個明點,吸氣之後閉氣,當氣吐出去的時候,觀想這個明點從口中衝出去,衝到地底下去了,之後又衝到地底下無限深遠的深處,融入了大地,成為堅固的性質。這個時候心識專一地安住在腳底這個位置,思惟黑色的光點融入地底下,像堅硬無比的性質,堅固不會搖動的性質,一心地專注。這樣來做觀想的話,心一定立刻安住,不會妄念紛飛,在這方面幫助很大。

(三)  移動所緣境位置的方法

自己所緣的對境做禪修的時候,假設內心變得沉重、昏暗、往下沉,這時候要把所緣的對境往上移,或是觀想所緣對境的頂端,上面一點的位置,或是把它抬高,然後一心專注,也能夠把這個毛病去除掉。

當內心掉舉,妄念紛飛,抓都抓不住,不斷的胡思亂想,這時候要把所緣對境往下移,往下觀,讓心氣往下降。

以這些方式能夠去除掉昏沉、黑暗,或是掉舉、妄念紛飛,這些毛病都能排除掉。

假設緣取佛像來做禪修的時候,內心有些昏沉,黑暗、沉重,或者內心不明亮,這個時候要特別緣取佛陀的頂髻、眼睛,比較高的位置來做禪修。

但是有時候進行禪修時卻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內心完全不能夠穩定、安住,這個時候要緣取佛陀的兩隻腳,金剛跏趺坐的兩隻腳,或者緣取蓮花坐墊,總之要緣取下端的部位來做禪修,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  選取適當所緣境的方法

        在修安止的時候,有時候內心變得昏沉、黑暗、不明晰、不明亮,這個時候主要緣取油燈、明燈來做禪修;或者是觀想自己的眉心有一個白色的光點放光,一心專注地緣取,這樣能夠把內心的黑暗去除掉。

或者是在自己的前面放一塊小石頭、小木片、花朵……緣取這個對象,看著這個對境來做觀修。

  除此之外,或者是心專一安住在外面河流的聲音,只要心專一安住在上面都不動搖,慢慢地來禪修;還有音樂,聽美好的音樂、歌聲,心專注在音樂的聲音上面而安住;還有觀想文字,譬如說佛陀的種子字:嗡、阿……等等,任何的字;或者是一個圖畫、圖像、圖案。總之,選取適當的所緣對境,緣取這個對境之後內心專注而不散亂地做觀修,有很多的方式。

(五)  其他對治昏沉、掉舉的方法

在禪修的時候會產生的毛病最大的兩種,也就是說兩種最大的障礙,一種是內心向下沉,陷入昏沉、黑暗的毛病;另一種是內心掉舉,就是妄念紛飛,無法安住,這個稱為掉舉,禪修的時候最大的過患、最大的障礙就只有這兩項。假設遇到內心昏沉、黑暗,快要睡著了,這種情況當然不能繼續下去,無論如何要想辦法使自己的神識非常清明,這個時候在身體的要點上要稍微花些心力,調整一下姿勢,眼睛稍微向上面看,把自己的神智弄清明一點,然後繼續來做禪修。

假使沒有辦法改善的話,就要下座走一走,散散步,再回來繼續做禪修。總之有很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把這個情況改善過來,不能在昏沉、黑暗或是要睡著的情況下繼續持續下去,這是完全不可以的。

如果妄念紛飛,內心完全不能安住的話,這個時候主要的方法就是把內心放輕鬆,把自己的心識或者身體的要點稍微再放輕鬆,這樣的話妄念就會逐漸減少了。

總之,去除過患,主要的過患,就是昏沉跟掉舉這兩項。

這些去除禪修障礙的方法,在大手印禪修介紹裡面談到很多。也有談到以前一些禪修者會準備冷水,準備扇子,因為有時候神智不清晰、昏沉、掉舉的時候,會用涼水潑在臉上,或者是用扇子扇涼。總而言之,想辦法把這些毛病去除掉,只要是在去除毛病上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用。


九住心

這樣子慢慢禪修的話,會逐漸經過九個階段,佛陀在佛經裡面開示了九住心。

  九住心的第一個是安住,內心能夠安住,這個是心能夠稍微安住在對境上面。妄念紛飛、跑到別的對境上面的時候,能夠用憶念、正知察覺,把內心再抓回來,稍微能夠安住在對境上面,這是第一個安住的段落。

首先內心緣取安住的對境,之後雖然妄念仍然紛飛,但是妄念產生的時候,內心不會追著這個妄念而去,能夠馬上拉回來,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稍微能夠安住一下下,這個是第一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當然內心完全無法安住,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可是如果透過我們前面所談到的方式來做禪修,妄念出現的時候心又能夠馬上拉回來,安住在對境上面。不管是有相安止的禪修也好,無相安止的禪修也好,總之心能夠稍微安住在對境上面,這就是九住心的第一個階段,心能夠安住,這是安住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稱為續住,持續地安住。首先是安住,然後是續住,持續安住。心緣取這個禪修的對象之後,稍微妄念紛飛時心還能夠拉回來,已經可以安住在對境上面了;可是在已經安住的情況下,接下來憶念的力量,跟正知的力量要加強,因此能夠讓我們的心不散亂,繼續安住在對境上面久一點,所以稱為續住。

  第三個稱為補住,再補充一次地安住,所以稱為補住。這個補住的意思是指內心緣取對境之後,前面已經能夠安住一下下,這個安住又能夠再稍微持續長一點點,就在繼續持續下去的時候,念力會衰損掉,正知的力量也會衰損掉,因此當念力衰損、正知的力量也漸漸衰損的時候,心會漸漸離開對境,把對境也漸漸的忘掉了,接著妄念也就會產生了;但是當內心忘記了所緣的對境、離開了所緣的對境,在妄念產生的那一刻,馬上又能覺察了知不會跟著妄念而去,能夠馬上回到所緣的對境上繼續安住,如果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的話,那就是補住。

在前面第一個階段安住的時候,內心都是胡思亂想,妄念很多,饡妄念很多的情況下,也稍微能把心抓回來,短暫的安住在對境上面,稱為安住;但是補住的修持是心能夠安住在對境上面,如果在觀修的情況下,偶然會有妄念,當妄念產生之時能夠馬上把它拉回來,維持在所緣的對境上,所以兩者有這樣的差別存在。

  第四個階段稱為近安住。已經很接近達到安住的狀態之意,也就是內心已經非常接近所安住的對境,所以稱為近安住。內心原本都是擾亂不安的,現在擾亂不安的情況已經漸漸減少很多,原來內心是妄念紛飛的,現在粗分的妄念已經變得很細了,接下來還要把細的妄念再消減掉。現在擾亂不安的雜念已經減少了,粗分的妄念也已經少了很多,都變成細分的妄念,在這種情況之下,內心已經非常接近、很貼近所緣的對境,所以這個時候稱為近安住。

  第五項稱為調伏。調伏的階段就是內心思惟禪定的功德、利益以及對修行所產生的效果,因此內心產生了一個強烈的精進心,因此在禪修方面精進的力量就很強大,這樣持續不斷的地做觀修,此心就能夠專一的安住,這個稱為調伏。

  第六項是寂靜。寂靜是指在禪修的時候,內心妄念紛飛、散亂等這些過患,會讓我們的禪定中斷掉,這些會使禪定中斷掉的過患,妄念紛飛、散亂……等等已經沒有了,已經寂靜了。還有對於等持,提不起興致,好像很懶惰,提不起興奮之心去做觀修,這種情況也會導致自己的禪修中斷,但是這種中斷的阻礙也沒有了,完全寂靜了,所以稱為寂靜。

寂靜是指能將妄念紛飛、散亂……等過患,或是對於等持沒有一種熱切的追求、懶惰……等,這些過患,都能夠寂靜下來。在前面調伏的段落主要是重視在功德方面,內心思惟禪定的功德,對禪定產生一種熱切的追求,精進的力量就非常強烈而持續不斷地作實修,這就是調伏;但是到了寂靜的時候,就是指修禪定時通常會遇到的毛病,例如妄念紛飛、散亂、昏沉……等等,還有內心提不起興致,沒有積極進取之心、懶惰……等等,這些過患,都寂靜、止息掉,所以稱為寂靜。

  第七個是近寂靜,非常寂靜。非常寂靜是指修禪定時通常一般人會遇到的過患,——昏沉、掉舉……等等在內心出現的時候,對治的力量馬上產生,因此馬上就把這些毛病、缺點去除掉。這是一個很寂靜的狀態,所以是近寂靜。

  第八項是專一安住。專一安住是指在修禪定的時候,精進的力量很強大,因此這個安住一直不斷地持續下去,這就是專一安住的段落。

禪定中出現障礙時,首先要用對治的方法去對治這些障礙、阻礙,然後內心生起一個熱切積極追求的想法,再三不斷的觀修、到最後就不必花很大的心力,心就能夠持續安住在等持上面,當你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之時,就是能專一的安住了。

  第九等住。這樣繼續好好地觀修下去,到最後根本完全不用花心力,內心自自然然就能安住在上面,沒有任何的障礙產生,所以也就不必多花心力去把障礙滅掉。此時內心自自然然就一直安住在禪定上面,這就是第九住心,稱為等住。

在第八個階段專一安住的時候,還稍微要用一點點的對治,因為要運用對治,所以還需要花一點點的心力去運用對治來對付這個過患。所以稍微花一點點的心力、一點點的對治,心就能自然地專一,能夠安住,所以稱為專一安住。可是等到第九住心──等住的時候,根本不必運用對治,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毛病出現,所以就不需要運用對治。不必去運用對治,就不必花任何的力氣,因為不必去對付它們。所以在不花任何力氣的情況下,內心能完全自由自主,完全不必花任何的力氣,就自然的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沒有障礙,也不必用對治去對付這些障礙。完全不必花絲毫的力氣就能自然平順地安住在對境上面,這就變成等住。